Menu Explicit/Hidden

怎么判断鱼有没有进窝(一般打窝后鱼多久进窝)

鱼梦谷鲮聚宝:专攻鲮鱼的高效饵料

如何判断我们投放窝料的钓位内是否进鱼了?

打窝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聚鱼,那么对于水底聚鱼来说我们不能直观的看到水底的情况,但是我们却可以有根据的判断

因为笔者经常野钓,所以就以日常野钓为切入点,来讲解一下判断窝点内聚鱼的种种表现

一:要想窝点内聚鱼,打窝技巧要熟知

二:鱼进窝的三种代表性特征

三:鱼进窝后我们应该掌握的几种小技巧

好的打窝技巧才是聚鱼的关键,打窝打不好,判断的依据少之又少

对于打窝的目的就是聚鱼到窝点,如果说打窝技巧掌握不好,那么可判断的依据则不明显

那么我们应该掌握哪些打窝技巧呢?

一:打窝的窝料类型和目标鱼要明确好

很多钓友在打窝的时候都处于一种盲目的状态,属于我有什么窝料打什么窝料,虽然说这种没有错,但是错打乱打的结果就是有一个比较差的鱼情

所以我们在打窝时一定要明确我们的对象鱼和窝料类型

例如:今天做钓以鲤鱼为主要目标鱼,鲫鱼为兼顾目标鱼,一旦对象鱼确定,那么我们在选择窝料类型的时候就比较有针对性,我们可以选择玉米为主要窝料然后配合一定的小麦进行兼顾鲫鱼,如果说上来就用粉状性窝料打窝,然后钓鲤鱼,那么效果可想而知,不能说鲤鱼一定不来,起码概率会很低

所以在打窝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明确对象鱼和窝料类型,这样做不仅有针对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加快诱鱼的速度

二:打窝的量应该根据对象鱼、水域大小、做钓时长、鱼情特点进行选择

食物的量是诱鱼的前提,如果没有过多的食物,如何在水广鱼稀的野外环境下聚鱼的效果定不会太好

所以我们在选择打窝的量时,不仅仅是主观意识决定,我们还应该根据对象鱼、水域大小、做钓时长、鱼情特点进行选择

例如:如果说我们是以鲤鱼,草鱼等大个体鱼类为做钓对象,这个时候我们选择窝料的量起码要以斤为计量单位,简单的几把窝料是起不到大作用的。而且如果说我们做钓水域面积比较狭小,我们可以少量大,大水面就要多打。做钓时长短,我们可以少打多补,时长长我们可以多打,并增加发窝时间

所以说打窝量一定不能单一考虑,我们应该多方位考虑

鱼进窝不会毫无征兆,有依据的判断才是要了解熟知的

对于鱼是否进窝,同常会有一定的外在表现,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常见特征

1:窝点附近有鱼星(鱼泡)出现,有时候是单一有时候会是集体性的

对于这种情况来说,也是在野钓过程最常见的,特别是在鱼塘里做钓,鱼星的密集度更是巨大,但是考虑到鱼塘非野钓环境,所以暂且不谈

对于野钓环境下,如果说窝点附近有鱼星的出现,多半是鱼进窝了,但是一般来说在野钓情况鲫鱼的鱼星不多见,鲤鱼的鱼星确实很常见,有时候可能是单一的,有时候也是集体性的

但是不是所有的气泡都是鱼星,还有可能是沼泽泡所以我们一定要区别清楚,鱼泡一般到水面后会有一定的延迟炸裂,而沼泽气泡则是到水面就炸裂,所以一定不要吧沼泽气泡错认为鱼泡

2:浮漂开始有明显的小动作,左右摇摆或者上下浮动

如果说我们在做钓前期浮漂一直处于静止的状态,说明窝点内存鱼量是有限制的,但是当我们发现浮漂总是频繁的出现左右摇摆或者上下抖动,说明鱼已经开始慢慢进窝点了

对于这种浮漂信号的出现,很多可能是因为群体性鲫鱼进窝,进而发生蹭线的可能性,还没有完全到开口的情况,鲫鱼在前期进窝时并不会直接吞食饵料或者窝料,而是从边缘开始,主要还是因为鱼具有警惕性的原因,一旦窝点内数量达到一定的程度,它们就开始蠢蠢欲动,活性增强,同时会带动浮漂出现一些不规整的信号,这个时候我们应该耐心等待,等待第一个鱼口的出现

3:水质发生浑浊,但这种情况多发生在浅水做钓,深水效果不明显

因为窝点内聚鱼,鱼会存在抢食的可能性,同时也会保持一定的警惕性,所以它们在吃食的时候一吞一吐会带动水质的浑浊性,同时有时候感觉到危险,会本能性的摆动尾巴逃窜,也会带动水质的浑浊

但是这种水质浑浊的表现多发生在浅水区域,而且水质比较好的情况下,如果说在水深的,水质本身就浑浊的水域,这种情况就表现的不太明显,通常我们很难去判定

如果说我们做钓的水域比较深,这种判定鱼进窝的方法就比较有局限性,但是当我们在浅水做钓时,这种情况的出现我们就可以很好的断定鱼已经进窝了

当我们发现鱼已经进窝了,我们又该掌握怎样的小技巧呢?

1:切记盲目补窝,特别是前期刚刚聚鱼阶段

很多时候窝料会因为自身的情况发窝的有所不同,有时候半个小时会发窝,有时候可能一两个小时才能发窝

很多钓友可能在等待两个小时后,会自主的认为窝料已经没有了,可能会盲目的进行补窝,但是如果碰到才发窝的情况,盲目的补窝又会打乱进窝的节奏,使得水底的鱼再一次散去,想要在聚集,又是一段时间的消耗

所以我们在前期做钓的时候一定不能过于着急的去补窝,既然鱼已经进窝,说明窝点内的窝料还是有一定量的,我们应该在做钓一段时间后根据鱼口的变化在适当的选择补窝

2:舍快频取慢频,给鱼足够的安全性进行觅食吃饵

很多钓友在前期做钓的时候都会采用快频率的做钓,主要是想通过饵料的雾化加大窝料的量,对于快频率做钓固然想法很不错,但是一旦我们和理性判断出鱼已经进窝,那么我们也应该做出合理性的改变

我们这种情况下就可以舍弃快频率而选用慢频率,主要是降低鱼的警惕性,给鱼一个比较安全的空间去吃饵,不要想着饵料长时间不提会空钩,其实不然,像目前的饵料状态来说,仅靠饵料雾化,饵料在水底的存留时间是可以达到4—5分钟的,所以我们在鱼已经进窝的情况一定要放慢频率

3:有明显的鱼口后在提竿,以防出现锚鱼而发生的炸窝现象

我相信很多钓友都遇到过炸窝的情况,窝点内一旦炸窝,那么鱼口势必会受到影响,有时候可能会几个小时都没有鱼口

所以我们在确定鱼已经进窝的情况,我们一定要抓比较标准的鱼口,以防出现锚鱼的情况,要知道一旦稍大个体的鱼进窝,那么小杂鱼自然就会散去,那么一些不规整的浮漂信号就会减少,相反只要有浮漂信号的产生,多半是比较标准的鱼口

当我们发现有鱼口产生后,我们一定要抓口准确干脆,像:匀速顶漂,顿口,黑漂等标准口我们都要及时提竿刺鱼,标准的正口一般是不会影响窝点内的其它鱼,即使稍微有一点影响,也只是轻微散去,但很快就会回来,但是一旦锚鱼发生,那么在水底的挣扎力度势必会影响其它鱼,造成炸窝的情况发生

总结一下

对于判断窝点内是否聚鱼,我们一定要先保证我们的打窝技巧要准确,不然很难发生聚鱼的情况,同时我们要根据外部条件的发生来判断鱼是否进窝,最后在鱼进窝后我们也要采用一定的技巧性做钓,以防出现惊鱼炸窝的情况出现

参考:

如何判断打的窝子是否进鱼了?通过观察水面的动静和漂像来进行识别。

1,观看窝子里是否有鱼星。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鱼星:

鱼不是通过肺呼吸的,是通过口腔不断地吸水,当水流经过鳃丝,由鳃小片上的毛细血管来摄取水中的氧气,并把体内的二氧化碳通过鳃小片排入水中,从而完成呼吸过程。当鱼儿发现食物并准备摄食时,它必须把鳃盖关闭后再张开嘴,在张嘴时,口腔内就形成一个含碳气体的空间,由于这种碳气比水轻,在水的压力下,从口中释放出来后就会形成气泡,缓缓地浮上水面,并自行破灭。这种气泡就是鱼星。

从这个鱼星的解释来看,鱼星是鱼儿在觅食是产生的。我们可以根据这点来地判断鱼儿是否进窝。

但鱼种不同产生的鱼星也是有细微的不同的。

比如说:鲫鱼的鱼星,大小均匀,只有绿豆那么大,并且常常单个出现等。鲤鱼的鱼星:出现会形成一片,有大有小。又因为鲤鱼是在水底“拱食”的,所以鲤鱼鱼星常常伴随着水底浊水和杂屑出现等等。

另外,还有一种沼气泡和鱼星和类似,但只是在形态上类似而已,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两点来判断就行了:

1,鱼星是移动的,而沼气泡是固定位置产生的。

2,沼气泡受到外界影响不会消失不见。而鱼星由于是鱼儿产生的,它们受惊后会闭口逃跑,鱼星随之消失。也就是说真正的鱼星会受到外界因素影响的,比如声响等。

2,浮漂轻微上浮又下降。

如果我们的浮漂有一点轻微的上浮,一般只有半目或者一目的样子,而后又回到原位。出现这样的漂像,很可能是鱼儿进窝游动带来水压变化造成的,这时我们就要全神贯注浮漂的动作了,随时准备提竿。

3,看窝子水面的动作。

鱼儿一旦进窝的数量多的话,会造成游动抢食的现象,水面就会出现细微的波纹。但这种在浅水垂钓时较为明显。

4,浮漂蹭线几率增大。

鱼儿进窝后,往往会先从窝料的边缘处吃起,这也是我们有时钓窝边的原因。它们边吃边游动,从而造成蹭线现象的发生。

写到最后:

水底的情况我们肉眼是看不到的,但有一点我们是可以肯定的,鱼儿进窝就是为了进食的。而鱼儿不管是游动还是进食都会产生细微的动作,而这些细微的动作就可以作为判断它们是否进窝依据。

欢迎加入钓鱼微信群,点击查看钓鱼微信群加入方式

标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