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渔具行业出不了像小米一样的品牌
为什么渔具行业出不了品牌? 首先小米的价格便宜≠不赚钱。
它有非常高毛利的软件收益,这是部分用户付费模式。
其次它靠着打造生态平台的收过路费模式同样也获得了非常高的利润,只不过是硬件以极低的毛利出货罢了。
渔具行业有没有可能收取上述费用?其实部分用户付费模式是可以做到的,比如我卖鱼竿不赚钱,但是配节赚钱,这种售后赚钱的方案在很多行业也是普遍做法。
问题在于现在低价位产品都开始免费配节了,所以这招不成立。
那可以入门产品便宜,高端产品赚钱吗?这个方式可行,但是也就意味着非常强的品牌力支撑,只能是曾经的高端品牌高举低打,而不可能一个新品牌通过这种方式崛起。
那他们是如何做的呢?四个字:“用户教育”。
“我们的产品真良心,真牛逼,贵的都是骗子+割韭菜。
” “我们的综合竿碳布强,我们的大物竿强度高,我们的鲫鱼竿自重轻。
” 以强调单一参数为切入口,用福利钓友群等闭环的模式进行用户反复教育,不怕你不信,就怕你不参与。
当然这个扯远了…… 其实也不是说渔具行业没办法出现性价比产品,可以看到的是现在有两种类型的模式可以脱颖而出,一种是大体量。
靠着绝对的销量来摊薄成本,部分产品以微利或者不赚钱来引流,靠顺带销售的一些小配件弥补利润。
几个网销大户几乎都是如此,某些低价位的鱼竿,一旦遇上大促就真的不赚钱了。
还有就是切割小众细分市场,比如日系并继竿高高在上,毛利惊人,那我专注于打造性价比的国产并继竿,简配一点高成本的涂装,综合性能做到80%,但是价格只是日系的十分之一。
再比如一些小型渔具公司或者网红钓手,找到一些地域性的鱼竿细分市场,比如谷麦竿、滑漂竿、长尺鲫鱼竿等等,通过独立模具定制和自身“免费”流量的优势进行销售,相比于传统大企业确实也是会更具性价比。